探索校地协同“新模式”,拓展铸魂育人“同心圆”
如何让学生了解乡村、热爱乡村、留在乡村?
如何引导学生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如何联动社会力量,建立人才培养矩阵?
上述三问,是立足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树立学生正确价值观、推动学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就业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纺织服装与艺术传媒学院联合苏州高新区通安镇,参与“助力乡村振兴,谱写高新青春”结对共建活动,这是学院为助力学生人人出彩,推动学生高质量就业的一次全新尝试。

促进“高校+社区”党建共建,深化合作共融模式
今年6月,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纺织服装与艺术传媒学院学生党支部师生代表来到苏州通安镇华通六区,探索“高校+社区”党建共融新模式,以党建带团建,凝聚青春力量,引导青年学子“爱社会”。授牌仪式上,华通花园第六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英宣布,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纺织服装与艺术传媒学院学生党支部是社区的第27家“区域党群帮扶联治议事会”成员单位。苏经院纺艺学院和通安镇双方以此为契机,不断开展助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

拓展“手绘乡村”技能特长,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为深化双方合作,促进长期良性互动,纺艺学院与通安镇在“助力乡村振兴,谱写高新青春”结对共建活动现场签订“手绘乡村”共建协议,双方就推进校地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共同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讨论。此前,纺织艺术学院已与通安镇华通六区合作手绘美好家风、垃圾分类、宪法宣传等各具特色的65幅墙绘作品。接下来,学院将深入打造“艺匠+”志愿服务品牌,继续在“全国文明村”——树山的脚下,用自身“433”学生成才工程中的专业技能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设立志愿者“实践基地”,鼓励青年投身基层
通安镇设立树山村为苏经贸纺艺学院乡村振兴志愿者“实践基地”,接收有志向从事乡村振兴服务工作的学生提前体验乡村振兴志愿者的日常工作、掌握乡村振兴志愿者的必备能力。结对共建活动中,苏经院毕业生代表听取了在通安镇参加乡村振兴计划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在工作过程中的故事与收获,学子们与乡村振兴计划志愿者们就服务乡村和就业观树立展开深入交流。随后师生们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树山村双创中心,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看广大志愿者在乡村振兴中贡献的力量。在随后的净山党日活动中,纺艺学子们身穿红色马甲,手持专用钳,共净山50余平面积,用劳动为美丽乡村生态建设贡献力量。
半年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纺织服装与艺术传媒学院和通安镇坚持构建“共建、共育、共享”合作关系,创新探索校地协同“新模式”,依托“艺匠+”志愿服务品牌,创新学生“七爱”教育,拓展铸魂育人校外基地。学院将继续不断深化与通安镇的合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通讯员 屈洁莹 陈晨)(来源:交汇点新闻2022.10.20)
相关链接:交汇点、中华网
(纺织艺术学院 撰稿:屈洁莹、陈晨;审核:杨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