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加入收藏
  • 邮件系统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433 - 成才典型 - 正文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2022年:20视觉33-朱兰钰菲

来源:   作者:  添加日期:2022-11-24 09:15:22  阅读次数:

赛有终点 学无止境

在朱兰钰菲的大学生活中,赛场见证了她的每一次拼搏,拼搏累积了她的每一步成长。朱兰钰菲连续两年专业成绩排名班级第一,综合素质总评排名学院第一,也很好地证明了比赛不但没耽误她的学习,反倒促进了她的学习,让她在各个方面努力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一、与优秀者比赛,学习奋斗的品质

大二学年,她获评了“433”成才典型。 在与优秀者比赛的过程中累积起的信心和经验,对她来说是宝贵的体验。但她的433之旅并没有止步于此,她也相信一场盛典,只为新征程的开始。接下来的挑战是从学习的接受者变成创造者,不断探索着未知的新领域,也是她的这种不服输的性格驱使她在各场比赛中不断奋进,永不止步地挑战各种“不可能”,这样的每一次体验对她来说都是自我更新、突破极限的过程。

二、与创业者比赛,学习创新的习惯

在校期间,朱兰钰菲连续两年加入创新创业团队,运用所学知识大胆创新,设计模型关节性能,并且进行了专利的申报。在江苏省“互联网+”的赛场上分别获得了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好成绩。备战创新创业大赛的过程是充满挑战的,有了第一年互联网+”赛场的经验,本以为可以独当一面了,但第二次双创之旅却赋予了她一个从未尝试过的汇报人的角色,在这之前,她是一个只会使用自己的技能、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人,是曹蕾老师无条件的信赖,给了她足够的机会去反复打磨项目,反复锤炼自己的口头表达。正是这样的挑战带给了她不一样的收获与改变,从刚开始的一无所知到现在的侃侃而谈,这次的创新创业实践让她对创新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那就是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寻求改进,力争与时俱进,最好的永远是下一次。

于是她尝试将双创精神结合到自己的专业学习中,艺术的创新本质是创造“美”的过程,美术是民族的元素,是文化的载体,她想,可以通过绘画与视觉设计让大家不断地认同属于她们自己的文化,增强更多人的民族使命感。她开始学习不同的艺术风格、绘画技法、观察视角、创作思维。并积极参与了十余场比赛,累积了二十余幅作品。

三、与过去的自己比赛,学习工匠的素养

她连续两年参与全国重点实践团队“乡绘新图景”三下乡实践团队,全国三下乡优秀实践团队“访丝绸文化,扬民族精神”。墙绘面积超200平方米,运用专业特长开展乡村微改造,以手绘的形式美化乡村,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年力量,同时她也获评了江苏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志愿者。

但不安于现状的她,想为乡村振兴做的更多,于是她通过自己的技能方向设计制作了乡村振兴插画,用艺术形式展现乡村发展过程,荣获江苏省网络文化节一等奖。并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逐渐培育了“职业匠心”。经过不断探索,她逐渐认识到匠心与创新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开始更加深入地将专业运用于实践,用艺术践行工匠精神。

四、与自己的初心比赛,学习家国情怀的培养

参加了一次次比赛、收获了一次次成长后,朱兰钰菲更加坚定了要“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作为纺艺学院青协主席的她,将专业技能与志愿服务结合,打造“艺匠+”志愿服务品牌。这些实践成果也让她获评了江苏省优秀青年志愿者。在志愿这条赛场上累积的成就感,督促着她进一步学好专业,勇担社会责任,展现青年担当,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这些比赛的经历是朱兰钰菲人生的一笔财富,每一次比赛都以一个结果到达终点,但比赛真正让她感到收获的,是帮助自己强化了那一项一技之长,也让自己有了追求卓越的不竭动力。

人生就是一个赛场,赛出的是品德、品行和品位,在竞争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不断超越自我,追逐“更好的自己”。

在日后追梦的道路上,朱兰钰菲将继续做一个理想主义者,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